两院院士——王大珩

1915年2月生,江苏苏州市人,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高级顾问、研究员、应用光学专家,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,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(Fellow),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。
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,1938年留学英国,获伦敦大学硕士学位,并先后在雪菲尔大学及企业从事科研工作,有突出成就。
1948年回国,历任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、主任,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首任所长,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,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,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,哈尔滨科技大学校长,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应用研究中心主任,中国科协副主任,北京市科协主席,中国光学学会、中国计量测试学会、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及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理事长,吉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,第三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,第三、七届全国政协委员,中共十二大代表。
我国光学与仪器仪表事业开拓奠基人之一。长期从事应用光学科研与教学工作。创建并主持长春光机所业务30年,领导并参与研制出我国首埚光学玻璃,首台电子显微镜、激光器、大型精密跟踪经纬仪等,使该所成为国际知名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研究基地。在应用光学、激光技术、光学计量、光学玻璃、光学工程、空间遥感技术等方面有广博造诣。在“两弹一星”光学测试方面有重要贡献。
曾任国家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仪器仪表项目和计量技术项目组长(1956),国家科委仪器仪表专业组长(1957),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光学与应用光学专业组长(1979)。对发展我国计量事业有贡献,曾任国家计量局顾问(1957~),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(代表中国)(1979-1992)。
曾联名提出发展高技术建议,从而形成国家863计划;三次发起联名建议国家发展仪器仪表科技与工业;两次主持关于仪器仪表科技的香山科学会议;倡导成立国家颜色标准委员会,主持制成国家级颜色标准及标准样册;倡议建立国家计量联合实验室,跟踪国际计量科学发展,任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(1994);联名建议并协调成立原子分子纳米科学重点实验室(1996);联名倡议并促成建设激光核聚变装置;联名倡议并促成建立中国工程院。
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;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,名列首位;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成就奖;1999年获国家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;2000年获首都首届精神文明建设奖;2001年获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特殊贡献先进个人称号。
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(学部委员)。